我的购物车 0

邵宛芳:茶与大师的烟斗

1993年-1994年作为访问学者在英国SURRSY大学研修一年。

在20余年的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中,从诸多方面为普洱茶产业的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

烟斗与茶,会有什么样的联系?

邵宛芳说, 学问是大师的烟斗熏出来的,她很喜欢那样的交流方式。她想,学问也是可以用茶养出来的,一种平等、随意的交流方式,而许多思想的火花却碰撞于其中。

她把上善若水、精行俭德作为普洱茶学院的院训。这是从茶中可以悟到的为学为人的哲学观及基本的个人修养,是她所期待的。

品茶、说茶,的确是件让人愉悦的事。那天和邵宛芳聊天,说着说着,我们有些眉飞色舞,甚至偶尔会抢对方的的话。本来隔着一个沙发说话的我们,坐在了相邻的两个沙发上。


先泡杯茶喝喝,我想想

聊到可乐的时候,我问邵宛芳,她的儿子喝不喝可乐?而后,一个受茶熏陶的儿子在她的叙述里慢慢清晰起来。

邵宛芳一家三口都忙,很少有全家人聚在一起喝茶的时候。不过,每天早晨的一杯清茶却是儿子上学出门前的惯例。

从儿子上小学开始,除牛奶、鸡蛋这样的日常早点外,邵宛芳都会让他上学出门前再喝一杯茶。有时头一天晚上儿子还会提醒:“明天要考试了。”意思就是要母亲把茶泡得浓一些。我想那茶一定是极浓的,因为儿子有一次回来问母亲:“今天你给我喝了什么?怎么我走路觉得轻飘飘的呢?”呵,那是醉茶了。

茶带给儿子的不仅上身体上的益处,更是品性上的滋养。

长期喝茶,儿子有着沉稳、独立的个性。遇到难题母亲问他需不需帮忙,他总是说:“没事,我自己能搞定。”遇到难题时,他也就想到:“先泡杯茶喝喝,我想想。”年纪很轻的他能有这样的镇定让人羡慕,我想若是自己在那样的情形下,肯定像个无头苍蝇一样到处瞎撞,谁要是递过一杯茶,也许心不在焉地一手推开了。

小学三年级时写作文,他写,人生是像茶,先苦,但回甜,挫折、失败不算什么。上中学时,有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老师让他写总结分析一下原因。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通篇写的是自己没重视、不认真之类的检讨,这样的话他只在前面写了很少的一部分,更多地是冷静地看待问题,他说:荡秋千的快乐就在于上升与下降的过程。

现在儿子上大学了,开始给父母布置“家庭作业”了,假期里带回一堆的书给母亲看。

邵宛芳的儿子不是特例。她的同事说:“我孩子还在吃奶的时候她就给他喝茶了。”

不仅是在家庭里,茶品与人性的关联还体现在茶学院的教学中。

学院开设了种植、加工、营销、品质鉴定等技术性的课程,还有一门叫“ 茶艺人生” 的课,由茶延伸出很多内容,关于生活,关于个性的培养。

邵宛芳说,在日本,女孩子出嫁前,茶艺是必学的,为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行为举止的端庄,做事不毛糙随意。

她希望更多的学生也能通过茶得到性格上的完善。学院开设了有关茶的一些校公共选修,都成为了热门课,连那些高高壮壮打篮球的男生也来了,包括茶艺师的培训也如此。

邵宛芳很高兴, 她说这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学生们平日里封闭的生活太紧张了,这是另一种体验生活的途径。

“ 学生的学问是大师的烟斗熏出来的。”我又想起刚才她说的话,我想,那些是幸福的学生。


上一篇:这端,那端 下一篇:张芳赐 复活“十里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