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逢端午,静清和茶斋门口挂了把艾蒿,先生从武夷山带回来的菖蒲安静的待在小瓷盘中,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茶室清凉,各地茶友相约于此,听静清和先生精读《茶经》,享清凉茶事。
《茶经》问世千年来,其精神与物质价值举世公认,作者陆羽(733~804)被尊为茶圣,奉为茶神自是名副其实。此书茶人应人手一册,内容不在此录述,本次茶学讲座学术性强,涉及知识点多,不一一记录。故在此摘录的几个知识点是我认为有趣,听静清和先生讲完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噢,原来是这样!分享给大家。
习茶笔记:
(一)《茶经·一之源》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1)所谓南方,指秦岭山脉至淮河以南的长江、珠江流域。“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茶树亦然,茶喜酸性土壤,北方平原地区少有好茶。
(2)嘉木。宋苏轼《叶嘉传》中说茶叶为嘉叶,“始吾见嘉,未甚好也,久味之,殊令人爱。”并用“风味恬淡,清白可爱”“容貌如铁,资质钢劲”等词来赞颂嘉叶。另,茶亦有清人树、瑞草魁、凌霄芽、甘露、苦口师,冷面草,余甘氏,森伯,不夜侯,涤烦子等别称。
(二)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1)茶者,人在草木间,一杯茶在手,轻饮慢啜,便与自然神交。假使春过,看杯中芽叶碧绿喜人,便觉春天还在。
(2)茗和茶的区别,晋代郭璞《尔雅注》里记载:“树小似栀子,冬生叶,可煮羹饮,今呼早取为茶,晚取为茗,或一曰荈,蜀人名之苦茶。”古时候喝茶,茶叶是煮作羹饮的,就像我们煮的菜粥。按照郭璞的记载,春天的茶芽萌生之前,采摘冬天里生长的老叶片,称作茶。从我们今天喝茶的实践可知,老叶片比芽茶更适合煮饮。茶还有一个名字,叫做荈,蜀人又称苦茶。春来草木萌发,茶树新发的叶芽,比冬生叶晚采,所以叫做茗。《魏王花木志》也说:“荼,叶似栀子,可煮为饮。其老叶谓之荈,嫩叶谓之茗。”
现在我们喝茶,细嫩的茶叶基本是泡着喝。如果煮着喝,既破坏了茶的营养物质,又苦涩的难以下咽。只有粗老的茶叶,如茶梗、老黄片,或陈化到位的茶,才会煮着喝,煮出的茶汤水厚且甜。唐代以前的人煮茶,注重的是茶的药效。所以那时的茶,应该是比较粗老的茶。现代科研证明,不同嫩度的茶叶,以粗老茶的降糖作用最好。不同季节的茶叶,又以秋茶的降糖疗效最强。
(三)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
(1)烂石是指风化后的矿物质含量比较丰富的岩石分布土层,适于茶树生长发育,此土之上,茶树生长缓慢,叶片肥厚,所含物质丰。
(四) 野者上,园者次。
(1)野茶:茶树,五个季节生果,茶果落地而生,则为野茶。茶之根系既深且稳扎于土。叶片革质肥厚,伸展开张,叶片较之一般灌木型茶,厚,大,叶脉粗壮饱满凸现,不易揉捻,其茶性滑利而质量厚重,耐泡不退,回甘长且稳定,有“园”生茶无法望其项背。
(五) 阳崖阴林。
(1)先引宋赵佶《大观茶论》一段:“植产之地,崖必阳,圃必阴。盖石之性寒,
其叶抑以瘠,其味疏以薄,必资阳和以发之;土之性敷,其叶疏以曝,其味强
以肆,必资阴荫以节之。阴阳相济,则茶之滋长得其宜。”
(2)茶树适宜向阳山坡有树木荫蔽的环境,茶树通过光合作用摄取生长所必须的能
量,而在树木荫蔽的情况下,茶树每天接受阳光照射的时间为3到4个小时,光照与茶叶中的茶多酚的含量成正比,与茶叶中氨基酸的含量成反比。即当光照强的时候,茶叶中的茶多酚含量会增多,氨基酸的含量减少,而茶多酚主苦涩,氨基酸主鲜爽。当光照时间短,茶中氨基酸含量高,茶多酚含量则低,茶叶鲜爽度则提升,苦涩度降低。
(六)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
(1)紫者上,是指顾渚紫笋这个特优品种的新发笋芽的淡紫色。紫笋的紫是品种特征。区别于其他茶的花青素合成过高而发生的变异特征。
(七) 叶卷者上,叶舒者次。
(1)叶卷者,幼嫩新梢背卷的嫩叶,嫩叶背卷,此为良种标志之一,亦可反映此地茶园生态良好,雨量充沛,茶叶含水量足够,当茶叶不需要额外的水分供给,便嫩叶背卷,此真万物有灵且美。
(2)叶舒者,若旱,叶片舒展,全力汲取水分。另,叶片舒展,叶脉凹陷不明显,此为质量较差之标准。凡良种,则叶脉凹陷明显,似老爷爷手,布满皱纹,历经沧桑,踏实,温暖有力量。
(八)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支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1)此处有句读之辩也,一般茶书的断句方式为“茶··为饮最宜,精行俭德····”静清和先生认为此说不妥,当是为:“茶··为饮最宜精,行俭德····”
(2)“为饮最宜精”意甚明确,以纯为最。陆羽在《茶经》一书中明得九个“精”字,隐省一个。涉及茶造的精心、精工;茶地的精肥;茶气味的精华;茶汤沫饽的精英;茶末的精细;住、衣、食和茶的精极精细上好。下句则为“行俭德之人”,此意也易理解。何谓俭德,《老子》第六十七章曰:“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因茶性俭于内是修德,于外则施德。换言之,由于茶有俭的特性,也就具备德的功能。饮茶是为自己修德,敬茶是为自己施德,简言之,茶即德。另最重要一点因为陆羽指出,茶性至寒,杂以莽卉,饮之成疾,所以,为饮最宜精。
(九)《茶经四之器》中茶之器皿与茶汤品质的关系,单说釜与碗。
(1)以生铁为之。今人有业冶者,所谓急铁,其铁以耕刀之趄炼而铸之。内抹土而外抹沙。土滑于内,易其摩涤;沙涩于外,吸其炎焰。方其耳,以令正也。广其缘,以务远也。长其脐,以守中也。脐长,则沸中;沸中,末易扬,则其味淳也。洪州以瓷为之,莱州以石为之。瓷与石皆雅器也,性非坚实,难可持久。用银为之,至洁,但涉于侈丽。稚则雅矣,洁亦洁矣,若用之恒,而卒归于铁也。
(2)碗:越州上,鼎州、婺州次;丘州上,寿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 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
(3)唐开元间,饮茶风炽,陆羽开创了品茗的美学时代。器具造型上,风炉的制作便暗含了礼器的意义。“其釜,方其耳,以令正也。广其缘,以务远也。长其脐,以守中也”,也符合中国古人追求中和之道;在器具材质上,他认为银是至洁的,只是过于奢侈了,用铁就好。但是唐以后,如赵佶,蔡襄都是主张用银的。现在一些商人炒作铸铁壶,殊不知铸铁壶上的铁锈对人体肝脏健康有损,真的有缺铁,贫血的茶友,可以试用铜壶煮水,因为人体对于二价铁离子的吸收是通过铜离子作为络合剂的。从器具色泽上,他认为青瓷益茶。缘由是当时饼茶的颜色呈淡红色,青色的瓷可以使得茶汤呈现绿色。到了宋代,饮茶多用盏,但因茶色白,所以宜黑盏了。陆羽从艺术审美的角度出发认为青瓷益茶,而选择青色的越瓷。经 陆羽提倡,诗人也纷纷赞美越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陆龟蒙)“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施薄冰盛绿云”(徐夤)真是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可见其人其书之影响力。
(十) 《茶经·五之煮》其煮茶用水及其“三沸”的问题。
(1)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即从岩洞上石钟乳滴下的,在石池里经过砂石过滤的而且是漾溢慢流出来的泉水为最好。 为何乳泉好?乳泉,是经过含有大量的碳、硅、二氧化硅等稳定矿脉的过滤层的、象乳汁一样慢慢从泉脉渗出的山泉水。且要经过泉池漫流出,形成充分沉淀、含有充足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活性水。
(2)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之前书上所解,沸乃取沸腾意,即第一次水沸腾约92度,二沸为94度,三沸为100度。静清和先生给出了不同的解释,“沸”古汉语有“泉涌貌”“水波翻涌”“声音喧闹或嘈杂”等意思,此之“沸”不是沸腾,而是一种水受热后的状态。当时无温度计,靠听与看,即“形观”当微有声,气泡如鱼目时,为一沸,其温度在40度左右;及如连珠泉涌为二沸温度60-70度左右,此时出水一瓢,(以便在“势若奔涛溅沫”之时,将之倒进去,使沸水冷却,停止沸腾,以育沫饽);待腾波鼓浪即为三沸,约95-100度。(各地海拔不一,可能略有差别,但是可以玻璃壶煮水观察,得出更准确的结论)。前两沸烧水,后一沸煮茶。
(3)“啜苦咽甘,茶也”。先生言:“此乃陆羽对茶最好的哲学定义”。先苦后甜。甜不是糖一类的甜味,指的是一种醇而爽的感觉。正如生活。
回首一千多年前,陆羽生前即获此殊荣,古今中外皆极为罕见。他几乎是创造了一个寒门才子成功立业的奇迹,令后世方家不可企及。然而对于初学茶者来说,往往读不懂《茶经》;对于研究《茶经》多年的学者,专家亦对文章中提到的观点颇有争议。不读《茶经》不可与之谈茶,静清和先生曾言自己的茶学经验就是来自于《茶经》,五年出入茶山茶园的实践,方知陆羽的每句话都所言极是。今整理分享先生《茶经》精读中的几个主要问题,若有疏漏,还望各位海涵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