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购物车 0

谈谈我的买茶经 节选

  一、要深刻理解普洱茶及其经营的独特性

    绿茶是基本不发酵不氧化的茶,白茶与黄茶是轻微氧化茶,青茶是半氧化茶,红茶是全氧化茶,而被划归黑茶类的普洱茶则是部分氧化部分有微生物参与的发酵茶。普洱茶与其他茶相比,它的独特之处主要表现在用料的不同、制作工艺(包括仓储)的不同、产品形状及包装的不同、口感品味的不同等方面。因为历史的原因和对于微观世界认识不到位等原因,随着时间的推移,带来了产品的多样性、丰富性、复杂性、趣味性以及珍贵难以再生等特性,并逐渐被人们挖掘衍生出了保健属性、礼品属性、艺术装饰属性、文物属性甚至金融属性等等。我们在买茶之前深刻认识并理解了普洱茶的这些独特性就为经营买茶、开拓市场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普洱茶因为茶本身的独特之处而使得经营有独特性、买茶有独特性,其中最大最明显的不同是作为后发酵茶的耐存放。此前,占有中国茶叶消费市场最大份额的绿茶以散装形式面市,当年生产当年消费。消费者追求鲜爽,一般过了夏季其品质就会被大打折扣。这也使得绿茶的经营者每年不堪其烦地要把卖剩下的绿茶送去窨成花茶,然后再以很低的价格供应市场收回残值。而作为后发酵茶的普洱茶则不然,从其价值的再发现之日起就被非常形象地冠以“越陈越香”的特性。所以,绿茶以新为好,普洱茶则以陈为美。绿茶很难见到陈茶,而普洱茶则因为有香港这样的存茶传统基础的存在而使得人们有机会体验到老茶之美并开始效仿。又因为越陈越香的特点方便了生产、运输、存储和管理,提高了人们投资经营普洱茶的积极性,使得投资存茶在南方气候适宜的地区蔚然成风,也使得另一部分经营者投资者找寻合适的陈年老茶成为可能。

       

    二、要不断提高辨茶能力  

    关于如何较快地喝懂茶可参阅我关于各类普洱茶品鉴的文章,同时到市场上买一点各类普洱茶的茶样作比较,可以跟有经验、口碑比较好的茶商茶友一起试茶喝茶,听听别人的意见,更重要是自己要多多思考多多体验。要实现自己懂茶,真正的懂茶,不一般的懂。真正达到从老茶到中生代到新生茶,从生茶到熟茶,从新熟到老熟,从用料到工艺到仓储,从以前到现在,熟悉、深谙其中的演变与背景。判断一款茶真,要说清楚为什么真,判断它假,也能说清楚为什么是假。判断一款茶好,好在哪里,差又差在什么因素环节。对一段时间一个企业或者一个地方的茶下某个结论,能说清楚为什么是这样的结论。

    这个过程会发生一点费用,这是必需的,不买太多茶样的话花钱也不会太多。

 三、要格外关注消费需求

    通常来说,一款茶的品质越高则往往价格越高,而一款茶的价格如果太高则消费者会急剧减少。碰到了一款不错的茶,知道大家需要它,如何定好价格既满足尽可能多的消费者的需求,又让自己取得尽可能多的回报,作为中间的经营者要学会惦量这两者的关系。有需求,一切皆有可能。

    对于同一款品质过关的茶,拥有不同经济实力以及客户群体的茶商会有不同的反应。同样,对于一款品质突出的茶,由于存世量、代表性等原因,低价位进但不见得低价位出。比如F5虎饼因为用料好、工艺水平独特,在15年陈期以内的干仓新熟茶中始终没有找到它的对手,受到了市场的追捧,上市后价格一路走高,现在达到1万元/片,让当初在较低价位买到手的茶友们很是安慰。 

    以前普洱茶在香港多在茶楼酒楼消费,要求有一定的转化和滑顺,当地消费者并不喜欢太强烈的刺激,因此才有了所谓的香港仓。现在大陆的情况有所不同,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饮食结构有所改变,对于饮茶的要求也不一样了。中年人喜欢干仓存放、茶气刚强的中生代茶,上一点年纪的则喜欢醇润甘和舒的老熟茶。需求牵引生产工艺(包括仓储)的变化在普洱茶上也得到了很好的印证,关注了需求、迎合了需求,买进的茶才能顺利地变现增值。

四、要特别重视经营方向的选择

    选择经营什么茶,实际上就是选择了经营的方向与方式。

    1、努力寻找有数量的高品质中低价位的生活茶,让更多爱好者分享。这样的生活茶要靠懂茶的你趁着别人不懂、盲从的大好时机,按着好茶的标准去中低价位的茶里面自己去找,并按照自己的财力和客户情况安排数量、制定拿茶策略。这类茶的经营所得可以较好地保证企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有较稳定的收入。

    2、把自己对普洱茶的最深刻理解体现在少量超高品质高价位的标杆+茶及“天花板”茶上。这类茶的判断、购买、销售与价格运筹等最能体现你对普洱茶品质和市场的把握能力,往往每款茶、每笔生意都有可能留下一段精彩的案例和佳话佚闻,为普洱茶文化增添光彩。

   “只卖自己也喝的茶”。


    五、要把握好买茶过程中的“势”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一桩成功的生意往往需要交易双方实力对等。在大多数时候这句话是对的,但现实生活中确实也经常会出现买卖双方实力不对等的情况,这时候怎么办呢?

    在我看来,普洱茶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在大多数时间会有利于掌握信息的一方(一般是拥有茶这一方),使其显得十分强势主动,而使另一方(需要买茶的一方)显得比较弱势被动。但是这正是弱势一方主动“示弱”伺机夺取主动权的大好机会。假如弱势一方在深谙特性、真正懂茶这两个方面超过强势一方的话,则完全可能实现逆袭、争取最大利益。说到这里,不得不举我手上一款标杆+级别茶的例子了。对方是著名茶商、老茶收藏家,彼此认识七八年,没做成过一单生意。在对方眼中我就是一个后辈而且也没有体现出很有茶识很有经济实力的样子,所以刚开始给予我很大优惠(让我感念至今!)。而那款2003年的“传递”则是朱朱、谢敏趁着没人认识她俩,从芳村某茶庄低价找回来的。我都难以想象当她俩验完货、谈妥条件、叫来德邦物流拉走一车茶并当场打开电脑给对方汇款时对方是一脸怎样的表情。

    买茶的不会永远弱势,有时候也会成为强势一方的。再举上面那个例子,当我拿茶拿到一定的量了以后对方就希望把茶价向上调一下(这是人之常情,也是茶界常见现象)。我当时突然改变画风,表现得比较强势:“这样吧,我帮你把剩下这些茶全部买走,维持原价,否则我就不要了。”对方想了几秒钟,成交。

    必须明确的是,交易中平等相处或者取强势或者取弱势,最终都是为了实现交易目的、维护自己利益并通过交易间接地帮助对方得到他的应得利益,并非把对手当敌人,生意场上针锋相对,生意场下觥筹交错,既要做成买卖又要交上朋友。在买卖交易中应该取什么样的势,往往取决于对实际情况的了解判断。作为买茶前的运筹内容,在交往谈判的过程中取什么势、中间什么情况下调整转折、对于价格条件有什么上限下限、要有什么样的预案等等都要在买茶谈判前有一个完整的构思和想定,不打无准备之仗。

    至于涉及到买卖时的小技巧、小攻略在一般的营销教材中都有,这里就不再赘述了,以后有机会时我再搞个“普洱茶买卖十大经典案例”给大家作茶余谈资,当然会很有趣且充满正能量。





上一篇:关于“新思考”与“新方法”的来历 下一篇:各类茶叶的保质期你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