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很大,
人间很小。
茫茫人海,
相识无多,相交更少。
有些人就算当面走过,也永远是陌生人;有的人,你却是早晚都会认识并成为朋友的。
戊戌年立夏当日的下午,阳光灿烂,春城的气温已经升到了27C°。经过一位好友的引荐,按照事先的约定,我提前来到了《茶业复兴》编辑部办公室。
推开两扇玻璃门,我走了进去,看见一个身着褐红色T恤衫、戴着帽子的眼镜男正站在那里与人聊天,他微笑着望着我。
我俩几乎是同时认出了对方,于是,握手,他热情地招呼我落座与大家一起喝茶。没错,他就是周重林,一个在海内外茶界赫赫有名的人物。
看其文章的老辣,本以为他是一个有些年纪的老者,没想到他比我年轻多了,而他早在2012年就因为撰写出版了《茶叶战争》一书而一举成名,那年他刚过而立之年。
像做学问一样著书明理
虽然是初次见面,但早在若干年前,我就因为《茶叶战争》一书记住了周重林这个名字,看后一下子颠覆了我原来对那片小树叶的全部认知。
“我读过你的《茶叶战争》与《茶叶边疆》,很有收获。”喝了口茶,我对他说。周重林有些腼腆地笑着站起身,带我来到他靠墙的书架前,然后对我说:“任老师,这些都是我的书,我们的《茶叶战争》已经是第18次印刷了。”
他告诉我,《茶叶战争》除了中国大陆、台湾版,现在刚刚签下了德国版、澳大利亚版合同,发行量超过了50万册,堪称当今中国茶界第一畅销书。
与那些靠着当大官的爹、有钱的妈上位的青年不同,周重林今天的成功是一部典型的寒门学子奋斗史。他出生于云南东北部的师宗县雄壁镇滴水塘村,幼时家境贫寒。“我初二就去煤山装车,换学费。1995年,上高中的400元学费全部来自暑假挖煤。大学都是自己挣学费,贷了一些款,毕业后4年才还清。”
小时候他完全不懂茶,只跟着大人喝过云南耿马县出产的“蒸酶”绿茶,家里来个客人啥的,他也都会给人倒茶。那是他与茶叶最早的接触。
后来,他从云南大学中文系毕业,起初作为一个文艺青年,在公司、杂志社和大学研究所等游走。热爱并擅长写作,笔名“锥子周”,现为锥子周文化机构总编辑,自媒体《茶业复兴》出品人。曾任云南大学茶马古道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云南大学中国当代文艺研究所副所长,早期从事华夏精神史和云南地方史研究,现专注于茶文化研究。
“我对茶文化的研究兴趣是受大学老师木霁弘的影响。”周重林说。
2003年,他在一家图书公司上班,负责一个茶马古道相关的课题。他发现,如果按老套套仅从旅游角度介绍景点景区已经满足不了委托人的要求。于是他先在网络上查询这一领域所有能找到的论文,购买了相关书籍,认真系统阅读一周后,再找相关领域的专家当面请教。两周后,他对茶马古道有了个基本了解,接着去丽江实地考察,大约两个月后,撰写了约5万字的文章。2004年编辑并撰写了他第一本茶书《天下普洱》。
为了研究茶文化,他一直拼命地买书、读书、四处搜集各种资料。翻开他的《茶叶战争》、《茶叶江山》、《茶叶边疆》、《民国茶范》等书,你会看到在每本书的后面,都会像学术著作那样罗列有写作此书的一大串参考书目及文章名录,不难发现,他就像是一个在大学里的教授学者那样在做茶文章、茶学问。
2012年的夏天,友人到他家里小坐。周重林正在用一台笔记本电脑看《中国海关与缅藏问题》的PDF,挥汗如雨地打字录入资料。朋友对他干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很不解。而他乐此不疲,花了半个月时间分析当年担任大清海关总税务司的英人赫德与其弟弟的来往电文资料,写了《茶叶战争》的西藏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