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古剑和酒,只这三个意象,便代表了全部的中华传统文化。紧接着的一句“被咖啡冲入喧嚣的庭院”,便把一种感觉抒写的淋漓尽致:现代的喧嚣逐渐取代了古时的静谧。
宋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说:“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如果要在中国历史上找一位与菊花精神相契合的人,那么,这个人一定是,也只可能是陶渊明。就像要找一个与梅花精神相契合的人,那个人就是林逋一样。
陶渊明爱菊,写过很多菊花相关的句子和文字: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和郭主薄二首》)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饮酒》其五)
酒能祛百病,菊解制颓龄。(《九日闲居》)
最有句、传播最广的还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
陶渊明一生居其菊、爱其菊,虽多名句,却没有像苏东坡”菊残犹有傲霜枝“这样直写菊花精神的句子,更没有像林逋专为梅花”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风骨与品格写照。
陶渊明爱菊、写菊,并不是要把它写到自己的诗里,而是要把它写进自己的生活里。
陶渊明与菊花的契合,恰恰是在他的生活中见出的。
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值弘(江州刺史王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后而归。----沈约《宋书.隐逸传》
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萧统《陶渊明传》
后来,唐代大诗人王维因受其所发,改写成一首诗,题为《偶然作》,其中两句写得自然天成:
九月九日时,菊花空满手。
对于现代都市的我们,能偶然为之”出宅边,菊丛中坐久“,就是奢侈、艳羡不已了,何止还能“满手把菊”。
“落花无言,人淡如菊”,是唐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典雅》的文眼:
“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所谓的“人淡如菊”,便是要去掉心中纷扰,以清雅的姿态度光阴流年。
即便那句流传千古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渊明无意望山,适举首而见之,悠然高情,趣闲而思远。其意不在诗,而诗以寄其意,借诗记载下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生活状态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