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购物车 0

安化黑茶花色多

习茶数年的我,对湖南黑茶一直不太关注,也说不上喜欢。因为在之前的市场上,没遇到过令人眼前一亮的黑茶。无论是卖茶的,还是买茶的,都在大谈黑茶减肥祛油的保健功效,很少有人去关注香气的清幽、滋味的甜醇和愉悦的享受。其次,尤其鄙视黑茶领域存在的某些令人生厌的营销方式,某些茶已经不再属于茶的范畴。

2015年,考察完湖南岳阳的君山银针后,我由洞庭湖逆古时黑茶的水运路线,走进了偏远的安化茶区。大美安化,钟灵毓秀,不是江南,胜似江南,尤其是黄沙坪、唐家观,颇似美丽的凤凰古城。晴川历历,澄澄葭苇,光滑沧桑的石板路,沿江的吊脚楼,鳞次栉比的百年茶号,依稀还能辩出百年古镇那些尘封已久的辉煌。

“茶品喜轻新,安茶独严冷。古光郁深黑,入口殊生梗。”清代名臣陶澍心系故乡,用诗把安化黑茶的独特品质和深沉气韵,很准确地表达了出来。安化黑茶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的渠江薄片,到了明代洪武年间,即有芽茶入贡。嘉靖三年,黑茶开始远销西北。

北倚魏巍雪峰山脉,资水横贯期间的茶乡安化,在云雾之间,山崖水畔,不种自生。安化黑茶,起始于敷溪镇资江北岸的苞芷园,后沿资水向上发展,逐步形成了以江南味最大的黑茶集散地。传统上以“六洞茶”最为著名,六洞中,又以跳鱼洞为冠。当今,质量则以高家溪、马家溪为最佳。明清时期,安化临近地区的桃源、沅陵、新化、益阳等地也产黑茶,但其质量不如安化本地茶,当时把这些茶称为外路茶,安化本地产的茶,称为道地茶。陶澍诗中对此也有表达:“宁吃安化草,不吃新化好。宋时有此语,至今犹能道。”安化的道地茶,品质优于外路茶,自宋代就有历史评价。为保障安化茶的质量和信誉,禁止外路茶运到安化,以次充好,雍正八年,清政府在苞芷园专立茶叶禁碑。禁碑至今犹存,由此可见,古人事茶的认真程度,令我辈汗颜。

山路陡峭且泥泞不堪,乘车艰难穿行在沟壑纵深的高马二溪,在几片高山老丛茶园,我观察到的茶树品种,多以大、中也群体为主。中国黑茶的理论之父、湖南紧压茶的创始人彭先泽先生,很推崇芙蓉山产茶的质优,他把高马二溪的原生茶种,称为“竹叶茶”。针对高马二溪等地所产的高山茶,他总结道:“叶狭面长,宛若柳叶”;“叶片嫩者薄,老者厚,呈乌油色。梗黄,水色枣红”;又有“本年采制者,水常浊而味涩苦,贮囤一年以上者,味甘而水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果只静坐书斋,不能遍访茶山,无缘光品诸山之茶,便很难体会到彭先生此论的精彩。

最早在安化设厂加工黑茶的是山西人,其后陕西等地商人,相继加入。因“汉茶味甘而薄,湖茶味苦,于酥酪为宜”,湖南黑茶醇和味厚的品质特点,更适合西北民族的饮茶需求,所以,数百年来,湖南黑茶的经营,一直被“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晋、陕商人牢牢控制着。

湖南黑茶,分为紧压茶和散装差(篓装茶)两类,花色品种丰富,紧压茶包括黑砖茶、茯砖茶、青砖茶等品种;散装差包括天尖、贡尖、生尖、引茶等。

旧时引茶,有甘尹、陕引之分,行销与西北地区。其中的“甘引”,系较粗老的黑毛茶叶,篓装每包90贡尖,运往陕西泾阳没座位茯砖原料,手工筑成砖茶。茯砖在筑制过的湿热作用下,叶层间开始发花。俗称“金花”,现已证实为冠突散囊菌。“金花”的生成和存在,与成品茶的品质高低关联不大。1953年以后,茯砖主要有益阳茶厂生产。上书成果对于茯砖是一个能够载入史册的了不起的改变。“陕引”的茶,品质较嫩,就地加工为品质较高的散茶。清末以后,“陕引”主要成分为天尖、贡尖、生尖等。

花卷茶,属于最有特色的紧压茶之一。“百两茶”是最早出现的“花卷茶”,即一卷茶的净重合老秤100两,它创始于湖南安化的江南一带。清同治期间,晋商的三和公茶号,在百两茶的基础上,选用安化道地的上等原料,委托刘姓氏族,用棕和竹篾制成花卷,把每支茶的重量增加到1000两(16两的老秤),折合现在的62.5市斤。

 

 


上一篇:临沧四大雪山普洱茶的特点和区别 下一篇:冷观普洱生与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