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在别的地方它叫京果,在上海叫油枣子,在我们崇明一直叫它为糖枣。它形似枣子,更似“蚕茧。色泽外表棕褐,内呈蛋黄,表层拌满了绵白糖。我常常这样想:为什么不叫它为糖茧呢?大概叫糖茧容易让人联想起蚕蛹,吃起来不忍下口。书上说,糖枣在民间还有“金(军)点心”、“枇杷梗”“节场果”等多种称谓。
糖枣用糯米制作,它的做法精湛、细腻,大致要先后经过五道工序:糯米浸泡、湿米粉碎、授粉配料、发酵制枣、油炸拌糖。品尝过糖枣的人们对它有着很高的评价,认为色香味齐全,有着香甜松脆,脆而不碎,甜而不腻的特点和味香爽口,食而不厌的感觉。糖枣不但在崇明,就是在江南华北一带也是美名四播,据说当年茶食店里的师傅说它传承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曾是慈禧太后钦点的糕点贡品。
相传糖枣是南宋时期一个姓陈的糕点师傅发明的。这小陈天资聪明,为人厚道,自幼跟随父母在糕食店长大,10岁时已学会制作麻酥,云片糕、雪片糕、桂花糕、芝麻饼、三角饼,月饼等20余种类糕点技术。15岁那年,父亲病故。之后,陈氏把糕食茶果店生存、发展的希望寄托在了他的身上。一天上午,他发现镇上有一群人在争着买梨膏糖,生意十分好,东西一销而光。小陈想,这原本普普通通的饴糖,经过棃汁水一加,就卖了大价钱,自己何不也动动脑筋,改良改良糕点呢?于是他以糯米为原料,精心构思配方,并反复探讨,反复试验,形成了浸泡,臼碾、酵配、搓粉、捏梗、油炸、拌糖等系统制作工艺,制成了形似红枣的糖枣。制成的糖枣有着“香、甜、松、脆”四大特点,吃口很好。据说,韩世忠在江南一带抗金时,陈家推了一车子糖枣去慰问抗金官兵。后来,糖枣成了抗金官兵的干粮点心,被称为“金(军)点心”。
当年在我们镇上,糖枣几乎是每一家茶食店的当家产品,都生产,且价钱又便宜,5分钱就能买到几颗。小时候,有时捡到了破玻璃,拿到“破布头行”(崇明人早先把收废品之处称作为“破布头行”)里一卖,换上几分钱,就高兴得屁颠屁颠地到茶食店里买糖枣。虽只才几颗,店里的伙计也会用三角包帮我们包好。小心翼翼的藏在口袋里,馋得忍不住了,才拿出一颗来,先是舔湿了外面粘着的白色的绵白糖糖粉,让舌尖充分品尝它的甜味,然后再慢慢地咬上一口,细细地咀嚼。那香,那甜,那松,那脆,让人陶醉,让人回味,让人飘飘欲仙。一颗糖枣,起码要吃上几分钟。好东西,实在舍不得一下子吃个精光。
当然,现在也有糖枣卖。一次在超市里买了一袋回家给家中的孩子。他接过一尝,丢得远远的:“什么东东,一点也不好吃。”自己一吃,果然,硬硬的,全无早先糖枣香甜松脆的感觉。也不知现在的生产厂家,是否还按照那当年几道工序来制作糖枣?
当年在我们镇上,糖枣几乎是每一家茶食店的当家产品,都生产,且价钱又便宜,5分钱就能买到几颗。小时候,有时捡到了破玻璃,拿到“破布头行”(崇明人早先把收废品之处称作为“破布头行”)里一卖,换上几分钱,就高兴得屁颠屁颠地到茶食店里买糖枣。虽只才几颗,店里的伙计也会用三角包帮我们包好。小心翼翼的藏在口袋里,馋得忍不住了,才拿出一颗来,先是舔湿了外面粘着的白色的绵白糖糖粉,让舌尖充分品尝它的甜味,然后再慢慢地咬上一口,细细地咀嚼。那香,那甜,那松,那脆,让人陶醉,让人回味,让人飘飘欲仙。一颗糖枣,起码要吃上几分钟。好东西,实在舍不得一下子吃个精光。
当然,现在也有糖枣卖。一次在超市里买了一袋回家给家中的孩子。他接过一尝,丢得远远的:“什么东东,一点也不好吃。”自己一吃,果然,硬硬的,全无早先糖枣香甜松脆的感觉。也不知现在的生产厂家,是否还按照那当年几道工序来制作糖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