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里幽物知多少?
发布时间:2019-01-04 14:59:57
茶氨酸是茶树特有的游离氨基酸,它不参与蛋白质的合成,在茶树的嫩叶及嫩茎中含量最多,尤其是在嫩梗中的氨基酸含量,甚至比芽叶高出1-3倍。茶氨酸是茶汤中鲜与甜的重要调味剂,对茶叶的条索、香气和滋味的形成,影响巨大。茶叶的悦志、涤烦及华伦做论的“久食益意思”,指的就是茶氨酸的安神作用。它与咖啡碱的兴奋作用,构成阴阳和矛盾的两个方面,可有效抑制咖啡碱的活跃程度。茶氨酸,只能在茶树的根系中合成,阳崖阴林的良好生态,是茶氨酸香儿茶素的转化收到抑制,由此产生的高氨低酚,对茶叶品质的提高,产生着重要作用。刘禹锡有诗:“阳崖阴岭各殊气,未若竹下莓苔地。”事实证明,有竹林萦绕、临建苔藓斑驳的茶园,所产的干茶品质最好。其原因为,湿润的地气,漫射光的存在,可促进茶氨酸的合成,这也是“茶着,南方之嘉木也”的地理依据。
茶叶中的糖类,包含单糖、寡糖、多糖及少量其他糖类。单糖和双糖,是可溶性糖的主要成分。可溶性糖,是茶汤滋味和工艺香气的来源之一,其甜味,对茶的苦涩滋味,有掩盖和协调作用。水溶性果胶素的高低,能够有效改善茶汤的粘稠度,明显提高干茶条索的紧结度和油润度。在黑茶的陈化过程中,其耐泡度和甘甜度的提高,与不溶于水的多糖、降解为可溶性的糖类密切相关。黑茶的“发金花”现象,多出现在5-6级毛茶中的成熟叶片或老叶中。较嫩茶叶的多糖含量低,故很难发花。
茶叶中的香气物质,约占干物质总量的0.02%,却是“枝枝叶叶尽芬芳”的基础。成品茶中的愉悦袭人香气,一部分来源于鲜叶天成,一部分来自于加工环节。茶中的芳香物质,具有挥发性或不稳定性,随着岁月的流逝,会逐渐挥发、氧化和分解。香气会逐渐减弱,乃至弥散。此去经年,朱颜辞镜,岁月催茶,曾经迷人的花香或果香,最终会香消梦断,可能会仅余各茶类所共有的腐熟的木质香。不仅如此,茶氨酸、咖啡碱及茶多酚等内含物质,都会随之降解与减少。因此,茶叶作为饮品,一定都具有一个最佳的、合理的黄金饮品时期,那些时间局限的,所谓的“越陈越香”,则是一个容易被戳穿的、过于功利化的商业假命题。嘉茗品饮当其时,不能“兰惠芬芳总负伊”。
一壶好茶,不唯有紧结油润的外形,油亮清透的汤色,细幽绵长的外形,油亮清透的汤色,细幽绵长的清香、花香、果香和沉香,更要有细腻醇厚的滋味。好茶的滋味,从本质上讲,要五味调和。宋徽宗在《大观茶论》说:“夫茶,以味为上,香甘重滑,为味之全。”如果我们的味觉足够灵敏,或是茶汤里的呈味物质达到一定的阙值,其中的甜、酸、苦、涩、辛、咸与鲜味等,都是可以在茶汤里一一品出的。这些丰富各异的滋味,构成了茶汤的丰富性和层次感。茶汤的苦,主要是由咖啡碱与茶多酚的含量决定的;可溶性糖和氨基酸,是甜味的来源;酸,确是由茶中的有机酸和部分氨基酸决定的。茶汤里新鲜愉悦的酸,不同于发酵过度的酸馊味,往往只在生态绝佳的野放茶中,方可觅到;咸,是无机盐的味道;涩,是由茶多酚决定的;辛,偶尔会在特殊的茶种中遇见,偶然遇见,却是清冽绝伦。
好茶所谓的五味调和,从五行上分析,是当酸、苦、辛(涩)、咸四般滋味,达到协调平衡、纳话相依时,自然显现令人愉悦的甘味。何况,还有可溶性糖与氨基酸综合呈现出的甜味,以及对其他滋味呈现出的明显协同与掩盖作用。茶汤的浓,意味着茶汤内可溶性物质的含量较高;茶汤刺激的强烈与否,主要是由儿茶素及其氧化物的含量高低决定的。因此,一泡完美且滋味丰富的茶样,不会特别彰显出其中的某一种滋味,或苦或涩,滋味协调,让人愉悦舒爽,否则,这泡茶,不是茶箐有问题,就是制茶工艺存在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