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普洱茶,全球化的一种可能
发布时间:2019-08-21 12:05:18
云南普洱茶,全球化的一种可能
管卫东人不奇怪,但是做着令人称奇的事情。其一是,在昆明这样一个没海洋的地方做起船模的工厂,还做到了国内最大;其二是,一个根本与普洱茶没什么瓜葛的人做起了普洱茶的生意,还走的是国家化的路数。
记者正是怀着诸多疑问前去拜访管卫东的。管卫东的办公室更像一个家庭居所,很随意。沙发桌子上摆着一本英文版的《历史名船模》( Historic shop models)和一张《无极》,茶具上摆放了许多茶,他的办公桌有大堆照片,仔细看来,都与“哥德堡号”有关。
管卫东在上海上学,学计算机,毕业后在金融部门工作,8年前创办昆明红帆港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已经做到国内高科技船模的老大。2005年创办云南大鹤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承担“茶马古道对接海上丝绸之路,云南普洱茶重返欧洲”计划的主要工作。
《普洱》杂志:可以谈谈与瑞典东印度公司合作的一些细节吗?我很惊讶地发现,大鹤茶文化公司相当年轻,怎么那么快就获得国际认可?
管卫东:如果你关注广州、香港的一些报道,你就会发现,大鹤在沿海一带还是有名的。大鹤公司是去年成立的,我们并没有自己的普洱茶厂,只是经销普洱茶。我们要搭建一条国际桥梁,这是大家都需要的。
我们与瑞典东印度公司合作的时间更早,合作的领域还不只是普洱茶。2004年我的另一个公司昆明红帆港工艺品公司,成为“哥德堡号”船模的全球唯一授权生产商,我们的产品和做事方式已经得到瑞典东印度公司的认可。这为后来在普洱茶领域的合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要知道,哥德堡号在历史上运输的产品中,茶叶占据最主要的位置,瑞典人对云南并不陌生,滇红在欧洲一直都有市场。瑞典东印度公司中国区总裁扬·鲁迪克在今年1月来到云南,受到丹增副书记的接见,后来我们一起到了临沧,临沧是滇红的生产基地,欧洲人早觉得这个地方很神秘。
看完许多千年古茶树和普洱茶的加工后,瑞典人很感慨,欧洲的生活注重品质、健康和自然,在临沧的实地考察加深了他们对普洱茶的印象。扬·鲁迪克回到瑞典后,约见了北欧主要的超市负责人,为把普洱茶再次引回欧洲做了大量准备工作。
今年2月,我们在广州芳春茶叶市场举办了一个供销普洱茶的签字仪式,正式明确了双方的合作关系,每年至少为哥德堡号提供300吨普洱茶。
《普洱》杂志:你能谈谈与云南普洱茶厂家的合作吗?按照什么样的一个程序和标准来确定的?目前与哥德堡号合作的进展怎么样?
管卫东:这其实是一个整合过程,我们当时就考虑到,要选云南最精华的普洱茶提供出口。一直以来,中国出口的物资,无论是哪一种,对质量的要求都是很严格的。我们第一轮选用的是勐海茶厂,下关茶厂和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生产的普洱茶,这些厂家已经拥有较高的知名度了,以后我们还会陆续从其他茶厂来选择,这需要一定的时间。
也许许多人不知道,现在普洱茶是哥德堡号上的唯一指定饮料,船员在3月就喝着普洱茶了。几天前,船长还打电话来说,到下一个口岸,要再添置普洱茶,船上的已经不够喝了。
我们做了102600块普洱茶纪念饼,其中有10000饼是面向公众的。在今年4月要举办一个新闻发布会,到时候瑞典东印度公司的总裁也会到场。
5月哥德堡号到达澳大利亚,我们届时会组织团队在澳大利亚做普洱茶和云南文化的推介活动。
6月船会到印尼,我们同样会在那里举办活动。
哥德堡做的是全球的贸易,这点我们的云南商家一点要有意识,不仅仅是与瑞典和欧洲。
7月份的时候,哥德堡号抵达目的地广州,云南届时会举办云南文化产业推介会,可以肯定地说,那将会成为一个与普洱茶的狂欢节。广州市民也是非常喜欢喝普洱茶的,他们对普洱茶的关注甚过云南的市民。
《普洱》杂志:云南的普洱茶,有大部分是在广州销售的,普洱茶热与台湾广州一带的先热是有关系的,但是许多对普洱茶不利的消息也是从广州传来的,产茶区与主要销售区的关系似乎很微妙。
管卫东:我了解到的数据是,云南普洱茶有80%的销到了广东,广东人均每年消费普洱茶2.5公斤。据广东黄埔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1-10月,广东口岸出口普洱茶4103吨,价值1359万美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3%和67%。
我长期在广州做生意,深感那边的规范。普洱茶“猪圈事件”之后,在广东引发出了一阵惶恐。云南也迅速作出了反应,大家都在声讨不良商家,但是我觉得还不够,普洱茶没有一个标准和规范,这势必会影响以后的发展。
在广州卖茶的朋友说,哥德堡号要运载普洱茶,对广州市民来说也是一种鼓舞。大家关注这个事情,有许多复杂的感情。
《普洱》杂志:哥德堡号到广州的时候,能说说你了解到的一些活动吗?
管卫东:广州市政府花了10亿来办这个事情,非常重视。云南这边也是紧锣密鼓地准备,云南省委省政府都比较重视,活动的内容非常丰富。“活动在广州,热在云南”这是大家的共识。
瑞典方面派出一个政府代表团,来考察的也是云南的普洱茶。我们用熟饼做的普洱茶纪念饼,无论是创意还是外观,都绝对会令人惊艳,只是不方面透露具体细节。我们公司做了2006条船模,最贵的上万美金,有一艘船模经丹增副书记之手送给了扬·克鲁迪。
《普洱》杂志:去年云南省农业厅出台了普洱茶生产的一些规范。
管卫东:出了要有去监督和执行,现在的问题是没人去监督。云南茶叶届去年搞了个普洱茶生产自律的宣言,许多茶厂都参与了。这是件好事。产茶区不能乱,乱了就要出大问题。
《普洱》杂志:3月21日,国家工商总局曝光了12家销售的普洱茶在水分和灰度上有问题。这也引起了一些争议,普洱茶的标准有别其他茶类。
管卫东:这就对了,要加强管理,大家都标准化生产。我们为什么要把普洱茶先送到哥德堡号去,就是先让船员感受普洱茶,他们首先要喝得不会拉肚子,健康是第一要素。我是茶叶的门外汉,我不关心什么年代的普洱茶,我关心的,我的产品喝了后不会有什么不良后果。这是商家的诚信,我的船模在美国市场占到了20%,这源于我的信用,负责到终端消费者。茶叶更要有责任心,这是喝到肚子里的东西。
《普洱》杂志:一些观察者认为,普洱茶是“有名茶无名牌”,“同庆号”之后,没出现什么叫得响的牌子,“普洱茶”这三个字是与云南捆绑在一起的,结果大家做的都是云南普洱茶,没有品牌支撑,又加上一些误导,消费者买的时候,只会问:“你这普洱茶有多少年份?”
管卫东:这确实令人担忧,比如说一个地方,以前只有一家生产普洱茶,现在忽然有近百家。一个产品的百家争鸣,并不是件好事。不过,这也符合商业逻辑,一种产品热了后,会有许多家生产,到了一定的时候,就需要整合品牌。
云南不缺乏世界性的品牌,走出去的都是靠质量和信誉,我们现在要站在消费者和全球的视角来看待普洱茶,把“让人放心”和“越沉越香”有效地结合起来,有责任地长期塑造一个品牌,加强普洱茶的价值感,这些要求茶叶区的茶场来担当。
《普洱》杂志:大鹤目前会做自己的普洱茶品牌吗?
管卫东:目前还不会。我们是桥梁嘛,主要是在全球推广普洱茶和普洱茶文化,以后看时机而定。厂商要分开,厂家不能看着商家眼红,赚自己该赚的,做自己该做的。有人卖我的船模开着奔驰宝马,作为厂家,我觉得可以理解。换个思维,其实商业就这么回事。
普洱茶需要重新整合思路,全球才是大市场,哥德堡无疑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我们每个做普洱茶的都要准备好。
我提两个建议:第一、普洱茶在中国上市的同时,要在全球同步上市;第二、从消费者的健康角度,要提供详细的质量监督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