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饮茶文化2

发布时间:2019-07-27 14:23:06

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茶业的发展(东晋南朝):

西晋南渡之后,北方豪门过江侨居,建康(南京)成为我国南方的政治中心。这一时期,由于上层社会崇茶之风盛行,使得南方尤其是江东饮茶和茶叶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我国茶业向东南推进。这一时期,我国东南植茶,由浙西进而扩展到了现今温州、宁波沿海一线。不仅如此,如《桐君录》所载,“西阳、武昌、晋陵皆出好茗”,晋陵即常州,其茶出宜兴。表明东晋和南朝时,长江下游宜兴一带的茶业,也著名起来。

三国两晋之后,茶业重心东移的趋势,更加明显化了:

《大观茶论》是宋代皇帝赵佶关于茶的专论,成书于大观元年(1107)。全书共二十篇,对北宋时期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质量、斗茶风尚等均有详细记述。其中“点茶”一篇,见解精辟,论述深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宋以来我国茶业的发达程度和制茶技术的发展状况,也为我们认识宋代茶道留下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赵佶(1082~1135),即宋徽宗,我国历史上出名的骄侈淫逸的帝王之一。性风流,颇有才气,书、画、词、文都有所精,存世有真书、草书《千字文卷》以及《雪江归棹》、《池塘秋晚》等画卷。

因为我们目前的计算机还不能够很好地处理全部的汉字,特别是对于古文。所以如果您阅读本文,您会遇到一些不便之处。

因而,虽然还难以断定茶的发源地是在中国,但以云南、阿萨姆一带为中心的地区,很可能是茶的发源地。不过,利用真正的茶树创造出我们今天所说的茶文化的,应该说是中国的汉族。茶从中国南部传到全国,再由国内通过内路交通或海上航运传播到国外。

英国起先从中国输入茶叶,后来从中国带走了出口受控制的茶树种子和种苗,在印度培植了大片茶园,并由此产生了英国的红茶文化。关于英国红茶文化的确立,不在本书内容范围内,此处从略。这里只想对英国人如何从中国将茶树种子偷运到印度去的作一简单说明。

一个名叫罗伯特.福琼的植树采集家将茶树种子放入一个用特殊玻璃制成的便携式保温箱里,带上了开往印度的轮船。在航海过程中,茶树种子发了芽。船到了加尔各答,这些茶苗就落到了东印度殖民统治经济集团的手中。不久,便培育了十万株以上的茶树苗木,在印度高地形成了大规模的茶园。

茶传到韩国的历史比日本早。李氏朝鲜取代高丽王朝以后,由于推行“尊儒排佛”的政策,和佛教并生共兴的茶也就逐渐衰微。至今一般民众之间并无饮茶的习惯。

除日本外,在所有亚洲国家中,从中国引进饮茶习惯,并为一般大众所接受,只有越南。在越南南部,饮茶并不那么普遍,而在北部,却是一般家庭或大众化茶店常见的饮料,但那是一种稍经发酵后的绿茶。越南人用比酒盅稍大一点的茶盅来喝这样的发酵了的绿茶。圆筒形的陶制茶壶上,有两根铁丝的提把。为了保温,他们把茶壶放在带棉套的竹笼子里。这也是曾在中国农村常见的一种保温方式。

茶叶的产地分布:

从世界上看,现在能够出产茶叶的国家一共有五十多个,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最北的地区是北纬的是49°,位于前苏联,我国相同纬度地区已经不出产茶叶了(大致相当于我国东北的北部,北京大致是北纬40°);最南的地区是南纬33°,在南非。

世界上有茶园的国家虽然不少,但是中国、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肯尼亚、土耳其等几国的茶园面积之和就占了世界茶园总面积的百分之八十以上。世界上每年的茶叶产量大约有三百万吨,其中百分之八十左右产于亚洲。也就是说世界茶叶生产的集中度是比较大的,也许这样才有“规模效益”。

世界的茶叶的产量中,品种最多的是红茶,占总产量的百分之七十以上。但是红茶不是我国出产的强项,国民对红茶的喜爱不及绿茶。

茶叶总产量最大国家是印度。

我国是出产绿茶最多的国家,所产绿茶占世界绿茶总产量的近百分之六十。

在我国的许多的省份都出产茶叶,但主要集中在南部各省。一般可以将我国的产茶区划分为四大茶区:

江北茶区:这是我国最北的产茶区。包括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山东、安徽、苏北、河南、陕西、甘肃等地。主要的产品是绿茶。

江南茶区:这是我国茶叶市场最为集中的地区。包括长江中下游以南的浙江、安徽、苏南、江西、湖北、湖南、福建等地。茶的品种较多,有红茶、绿茶、乌龙茶等,产量也很大,质量好。

华南茶区:指南岭以南的产茶区,即广东、广西、海南、台湾等地。是我国最南的茶区。以生产红茶、乌龙茶为主。

西南茶区:只我国西南各省产茶区。一般认为这一带是茶树的原产地,地理和气候很适宜发展茶叶生产。目前产量最大的绿茶和边茶。

我国的茶园面积总数很大,但是单位面积的茶叶产量不大,还不到世界平均单产的一半,应该说生产上的潜力是很大的。但是我国目前六十多万吨的茶叶年产量中,名优茶的产量较小,只占到总产量的百分之十一。同时我国的年人均茶叶消费量也不大,大约只有三百克左右,如果茶叶增产,国内对一般茶的消化能力增加幅度很有限,当然潜力是很大的。对于具体的茶叶企业来说,虽然三百克(六两)的人均数不大,但是市场的总规模很可观,关键看企业的产品和市场的运作能力。

发明饮茶的方式:

人类是怎样发明饮茶习惯的?或者说茶是怎样起源的?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始终是茶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因为做为任何一个茶学学者或茶学工作者,如果连“茶是怎样来的”都不能解释的话,那就太不够了。而现在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有多种答案:

祭品说:这一说法认为茶与一些其它的植物最早是做为祭品用的,后来有人偿食之发现食而无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药用”,最终成为饮料。

药物说:这一说法认为茶“最初是作为药用进入人类社会的。”《神农百草经》中写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食物说:“古者民茹草饮水”,“民以食为天”,食在先符合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

同步说:“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为烤煮的食物,同时也逐渐为药料饮用。”这几种方式的比较和积累最终就发展成为“饮茶”是最好的方式。

以上这几种说法中最无用的就是第四种,它把前面的三种说法加在一起,就成为了自己“万无一失”的解释了。也许这种解释就是最恰当的了。

现在我们可以论证茶在中国被很早就有认识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树的种植和茶叶的采制。但是也可以考证,茶在社会中各阶层被广泛普及品饮,大致还是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传世以后。所以宋代有诗云“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也就是说,茶发明以后,有一千年以上的时间并不为大众所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