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饮茶文化
发布时间:2019-07-27 14:21:59
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名品荟萃,主要品种有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黄茶。茶有健身、治疾之药物疗效,又富欣赏情趣,可陶冶情操。品茶、待客是中国个人高雅的娱乐和社交活动,坐茶馆、茶话会则是中国人社会性群体茶艺活动。中国茶艺在世界享有盛誉,在唐代就传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茶树的最早原产地的,有好几种说法。今人不少人认定在云南,有一学者在认真研究考证以后断言,云南的西双版纳是茶树的原产地。人工栽培茶树的最早文字记载始于西汉的蒙山茶。这在《四川通志》中有载。其实到底在哪里现在对我们饮茶者来说并不重要。
饮茶的发源时间:
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西周时期: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它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并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
秦汉时期:西汉。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颇广。
我们现在还饮用着与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之流相同的饮料,确实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够给我们很多的遐想。
饮茶发源的地点:
对这一点的探求往往集中在茶树的发源地的研究上来。关于茶树的发源地,有这么几种说法:
西南说:“我国西南部是茶树的原产地和茶叶发源地。”这一说法所指的范围很大,所以正确性就较高了。
四川说:清.顾炎武《日知录》:“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饮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带已知饮茶。其实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说成立,那么西南说就成立了。四川说要比西南说“精密”一些,但是正确的风险性会大些。
云南说:认为云南的西双版纳一代是茶树的发源地,这一带是植物的王国,有原生的茶树种类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这一说法具有“人文”方面的风险,因为茶树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则是活化劳动的成果。
川东鄂西说:陆羽《茶经》:“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巴山峡川即今川东鄂西。该地有如此出众的茶树,是否就有人将其利用成为了茶叶,没有见到证据。
江浙说:最近有人提出始于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江浙一带目前是我国茶叶行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历史若能够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义的话题。
在远古时期肯定不只一个地方有自然起源的茶树存在。有茶树的地方也不一定就能够发展出饮茶的习俗来。前面说到茶是神农发明的,那么它在哪一带活动?如果我们求得“茶树原生地”与“神农活动地”的交集,也许就有答案了,至少是缩小了答案的“值域”。
在亚州,从喜马拉雅山南麓起,经印度的阿萨姆、中国的云南山地,至长江以南的江南地区,再到日本西部的东亚温暖地带,有一条照叶树林带。由于经济开发,其中一部份,已成为秃山,有的却成了水田地带。但那些地方曾是山茶、斛树、米诸、楠树之类树叶表面有光泽的树木,即照叶树繁茂的地带。在日本国内,除宫崎县的绫町等地还有保存着这照叶树林的地方外,几乎所有的照叶树林都因开发而被砍伐殆尽。现在各地还有被称为“守护神之林”的小片照叶树林,我们往往能发现其中有表明这一带曾经是照叶树林带的古老的照叶树。
茶树,是照叶树的一种,茶的起源必定是在照叶树林分布的地区。
然而,我们并不能说只要有茶树的地方,人们都对它进行利用,制成茶饮用或食用。茶是照叶树林文化中的一个构成要素,一般认为其发源地在照叶树林文化的中心地带,即云南和阿萨姆一带。关于茶的起源的问题,光靠文献资料的研究是不能解决的。从植物角度的研究自下待说,民族学的研究,特别是民族植物学的研究,非常重要。因为这种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文字记载以前人类对茶的利用情况。
概括地说,最初,在云南、阿萨姆一带,有多种多样的包括茶树叶在内的野生植物叶作为茶被人们饮用,后来,便主要用野生的茶树叶,再由野生改为人工栽培。现在人们所饮用的几乎都是栽培种的茶叶。
在栽培种的茶树中,不仅有茶园中常见的低杆型茶树,在云南还有高杆型茶树。云南现在还有爬上高杆茶树采摘茶叶的地方,也就是在云南一带,人们还把茶树以外的其它植物的叶片,甚至叶片以外的部份当作茶来饮用。根据现有的民族学的资料,我们不难推测,这样的“茶外之茶”,是远在文字记载以前就早已为人们所饮用了。就像人类食用稻米一样,在多种多样的谷物中,稻米独为人类所钟爱,便逐渐优化起来,而其它谷物却成为谷类中的亚流谷物。人们在利用各种“茶外之茶”和野生茶树的过程中,特别喜爱茶,遂开始了茶树的人工栽培。当茶在人类饮料中占主要地位以后,人们便把用其它植物制成的饮料称作某某茶。
总之,最早把茶作为饮料加以利用的是在照叶树林文化的中心地带云南和阿萨姆一带的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然而,首先将真正的茶加以大量栽培和广泛饮用的却是汉民族无疑。
茶的传播: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然而,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形成为我国和东方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
中国茶业,最初兴于巴蜀,其后向东部和南部逐次传播开来,以致遍及全国。到了唐代,又传至日本和朝鲜,16世纪后被西方引进。所以,茶的传播史,分为国内及国外两条线路。
茶树是中国南方的一种“嘉木”,所以,中国的茶业,最初孕育、发生和发展于南方。
巴蜀是中国茶业的摇篮(先秦两汉):
顾炎武曾经指出,“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即认为中国的饮茶,是秦统一巴蜀之后才慢慢传播开来,也就是说,中国和世界的茶叶文化,最初是在巴蜀发展为业的。这一说法,已为现在绝大多数学者认同。
巴蜀产茶,据文字记载和考证,至少可追溯到战国时期,此时巴蜀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茶区,并以茶为贡品之一。
关于巴蜀茶业在我国早期茶业史上的突出地位,直到西汉成帝时王褒的《童约》,才始见诸记载,内有“烹荼尽具”及“武阳买茶”两句。前者反映成都一带,西汉时不仅饮茶成风,而且出现了专门用具;从后一句可以看出,茶叶已经商品化,出现了如“武阳”一类的茶叶市场。
西汉时,成都不但已形成为我国茶叶的一个消费中心,由后来的文献记载看,很可能也已形成了最早的茶叶集散中心。不仅仅是在秦之前,秦汉乃至西晋,巴蜀仍是我国茶叶生产和技术的重要中心。
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成为茶业中心(三国西晋):
秦汉统一中国后,茶业随巴蜀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而增强。尤其是茶的加工、种植,首先向东部南部传播。如湖南茶陵的命名,就很能说明问题。茶陵是西汉时设的一个县,以其地出茶而名。茶陵邻近江西、广东边界,表明西汉时期茶的生产已经传到了湘、粤、赣毗邻地区。
三国、西晋阶段,随荆楚茶业和茶叶文化在全国传播的日益发展,也由于地理上的有利条件,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在中国茶文化传播上的地位,逐渐取代巴蜀而明显重要起来。
三国时,孙吴据有现在苏、皖、赣、鄂、湘、桂一部分和广东、福建、浙江全部陆地的东南半壁江山,这一地区,也是这时我国茶业传播和发展的主要区域。此时,南方栽种茶树的规模和范围有很大的发展,而已茶的饮用,也流传到了北方高门豪族。
西晋时长江中游茶业的发展,还可从西晋时期《荆州土记》得到左证。其载曰“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说明荆汉地区茶业的明显发展,巴蜀独冠全国的优势,似已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