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途同归说茶陈 2

发布时间:2019-01-05 11:42:33

我们现在的喝茶方式,细嫩的茶叶,基本是泡着喝,如果煮着喝,既破坏了茶的营养物质,又苦涩的难以下咽。只有粗老的茶叶,如茶梗、老黄片,或陈化到位的老茶,茶多酚和咖啡碱的含量降低了,才会煮着喝,煮出的茶汤,味厚且甜。唐代以前的人煮茶,注重的是茶的药效,所以,那个时代采的茶青,应该是经霜后较为成熟的。现在科研也证明,不同嫩度的茶叶,以粗老茶的降糖作用最好;不同季节的茶叶,又以秋茶的降糖疗效最强。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踏遍三山五岳。依靠自己神力无边的水晶肚子,遍尝百草。每当他的水晶肚子变色,他就知道中毒了,马上去咀嚼茶的鲜叶,吞服解毒。这就是路人皆知的“神农氏尝百草,得荼而解”。

相传有一天,他试吃了开着黄色小花的断肠草,瞬间肠断身亡。我没法去考证,神农氏在中毒后找不到茶树,还是他夸大了茶的药效,关键时刻,反而害了卿卿命,其代价无疑是巨大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于任何事物,包括茶的药效,不能随意夸大,需要有个清醒的认识与判断。

从古时生嚼鲜叶,到秦汉煮作羹饮,茶一直处于粗放朴素的食用、调味和药用时代。“自从陆羽生人家,人间相学事春茶。”唐代以后,随着蒸青制茶法的发明,茶箐的采摘,采开始专注于较嫩的芽茶,其饮茶方式,相对明确地进入了茗饮时代。

我查阅了大量的中医文献,对茶的功效论述较为客观、确切的,要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据记载:“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然火有五,火有虚实。若少壮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与茶相宜。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升散。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若虚寒及血弱之人,饮之既久,则脾胃恶寒,元气暗损,土不制水,精血潜虚;成痰饮,成痞胀,成痿痹,成黄瘦,成呕逆,成洞泻,成腹痛,成疝瘕,种种内伤,此茶之害也。民生日用,蹈其弊者,往往皆是,而妇妪受害更多,习俗移人,自不觉尔。况真茶既少,杂茶更多,其味患也,又可胜言哉?人有嗜茶成癖者,时时咀啜不止,久而伤营伤精,血不华色,黄瘁痿弱,抱病不悔,尤可叹惋。”

李时珍很可贵的提出了,饮茶要与体质相宜的概念,否则会元气暗损,戕害身体。茶要温饮或热饮,方可有助药效。茶的苦寒之性,是由茶中的茶多酚和咖啡碱决定的,只要茶中含有一定量的咖啡碱、茶多酚及其氧化物,茶的寒性,就不会因之而改变,从来就不可能存在热性的茶。

我们有时,会遇到喝茶上火的假象,那是因为绿茶、乌龙茶或红茶等,在加工过程中残留的火气还没有完全退掉所致,所以古人饮茶,有“火气未除莫接唇”的告诫。李时珍客观论述了茶的苦寒之性,及其为患种种。饮茶不慎,不科学的根据自己的体质,误饮不适合自己的茶,最终会误茶圣陆羽所讲“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纵观当下,为茶所累的人,不可胜数,可悲的是,又不能自知。苏轼说;“除烦去腻,世故不可无茶,然暗中损人不少。”李时珍晚年,也在《本草纲目》里回忆说:“时珍早年气盛,每饮新茗必至数晚,清汗发而肌骨清,颇觉痛快。中年胃气稍损,饮之即觉为害,不痞闷呕恶,即腹冷洞泄。故备述诸说,已警同好焉。”故《茶疏》也讲:“茶宜常饮,不宜多饮。”古人所强调的饮茶观念,值得我们引起重视。

茶的苦寒之性,随着茶多酚的氧化、茶的杀青、焙火、干燥、茶的陈化等,会有所减轻或降低。因此,从绿茶、白茶、黄茶、青茶、红茶到陈化的老茶,随着发酵程度的提高和深刻氧化,茶对肠胃的刺激会有所减轻。随着茶中可溶性糖的增加,茶的苦涩滋味可能会表现得不太明显,茶的寒性也会趋于减弱。即使是历经岁月、陈化后的老茶,只余木质香和一点糖类,但老茶的清凉特征,依然会存在,本性难移。从严格意义上讲,其茶性也不会变为温性,就像冬天里的暖阳,虽然感觉这温暖,暖如三春,但它本质上还不是春天,仍属于阴中之阳。习惯上,我们认为红茶、发酵茶及一些老茶的“性温”,只是在表达这类茶的“温而不寒”,不会对人体产生明显的寒凉作用而已。在传统上和中医的语境里,温即使不热,凉即是不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