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进化论干货集锦

发布时间:2019-09-18 15:31:22

活性是什么?

 

  普洱茶「越陈越香」的物质基础

 

  普洱茶审美的核心是活性。活性,是指茶叶内含的能量物质,也就是糖苷类的多寡。为什么这个能量物质是核心?因为普洱茶后期转化主要依靠微生物的活动,糖苷类就是微生物的养分。

 

  糖苷类含量不足,可供微生物活动的养分也就不足,普洱茶转化就缺乏动力,不能越陈越香。

活性是个概念,对于品饮者来说,如何精准捕捉这个概念甚至量化?

 

  回到糖苷类来看,便可以理解。

 

  茶叶内含糖苷类物质最简单的结构是「水解单宁」,水解单宁会导致喝茶感觉到「回甘、生津」。

 

  水解单宁含量越高,回甘生津就越明显,持续时间也越长,时间长称作「余韵」,从余韵便可以识别一款茶的活性物质含量多寡。

水解单宁拥有多种结构形式,葡萄糖+没食子酸是最简单的一种,一个葡萄糖也可以带很多有机酸,所以有的茶生津会强于回甘

 

  水解单宁之名为水解,意思是会在口腔中被分解,变成一个葡萄糖和一个没食子酸。葡萄糖分解出来导致回甘,没食子酸会刺激唾液分泌,所以生津。

 

  当茶汤中的葡萄糖进入人体肠胃,被小肠绒毛吸收后,人体的血糖平衡随之改变,身体会不自觉发热。

 

  后背发热、手心出汗都是一款茶活性质含量高的表现,这点,江湖人称「体感」,也可以说是「茶气」。

所以,一款茶的活性,藉由品饮便能衡量。回甘、生津、余韵、体感是衡量活性的四个指标。

 

  活性怎么来?关键在原料与工艺

 

  原料决定了普洱茶活性的上限,工艺决定了下限。

 

  什么意思?假设一款高海拔大树茶的原料活性是100,但工艺只能保留到60,那么这款茶的活性就是60。

 

  所以,要制作一款活性强的普洱茶,就得在原料与工艺上下功夫。

 

  产量降低,品质提高

 

  谈原料,就得谈农业规律。茶树是农作物,茶树的生长与种植,当然符合农业规律。

 

  李扬老师的比喻是这样的:「假设一颗苹果树正常会结一百颗果子,但果农不会让它长一百颗,会疏花疏果,让它只长十颗,果树的养分集中供应到这十颗,于是每颗苹果都又大又甜。」

 

  为什么大树茶比小树茶好喝?原因跟种苹果一样。「小树茶处于幼年态,芽叶生长繁茂,而大树根系发达,吸收能力强,开采面积又较小,鲜叶营养自然比小树茶丰富。」李扬老师说。

 

  此外,种植密度、海拔高度、水分供应、光线照射等生长环境因素都会影响茶叶的品质。

比如种植密度:茶树不能种太密,否则会分散土地肥力,台地茶之所以品质欠佳,原因之一正是因为高产的同时,种植密度太高。

 

  举一个有趣的课堂例子:

 

  勐海的茶科所品种园有两株相同品种、同时栽种的茶树,一株枝干有一人粗,一株却只有杯口粗,为什么?

 

  探查原因,发现大树刚好靠近滴灌系统的出水口,而小树,滴灌系统照顾不到,水分不足,所以长不大。

正确工艺,很重要

 

  工艺正确与否,判别标准在于是否最大程度保留了活性。

 

  论生茶,则在于采摘、摊晾、杀青、揉捻、干燥是否及时而到位;论熟茶,则在于微生物发酵时的有效转化率。

 

  描述一下正确工艺

 

  早上采摘,及时摊晾(走水均匀,失水率不高于15%),高温快速杀青,均匀杀透,紧条揉捻,当天晒干。

 

  什么是错误工艺?

 

  鲜叶摊晾过久、低温长炒、杀青不到位、杀青后闷黄、揉捻不到位、干燥不及时、高温烘干等。

 

  其中鲜叶摊晾过久、低温长炒等做法容易会糖苷类迅速分解,不利于越陈越香;杀青不熟会导致鲜叶里的酶类未失活,酶会继续分解茶中糖苷类物质,这种茶陈放之后无甚滋味可言。

 

  需要强调的是,前发酵、低温长炒等工艺会使得新茶芳香扑鼻、入口很甜(同时茶汤包裹度较低)。与之相反的体验是新茶余韵绵长、香气悠远,口感较为内敛,陈化后的茶汤更为醇厚。

 

  简言之,低温长炒的茶没有存放价值。

仓储,微生物小环境的稳定

 

  普洱茶越陈越香的原理,在于微生物的转化。(注意,不是酶促反应、氧化反应)

 

  微生物的转化,主要是将茶叶的纤维裂解,将本来不溶于水的物质切断使之可溶于水(产生可溶性果胶、游离氨基酸等),使得汤质更厚、喉韵加深、体感增强。

 

  与微生物路径对应的是氧化路径,氧化路径会减损活性,是普洱茶仓储要极力避免的。

仓储的要点是保证微生物小环境的稳定,密封、防潮是最简单的做法。

 

  当然,仓储的根本在于微生物有充足的养分供应,工艺错误、活性不足的茶,根本不值得存放。

 

  认识品种,茶叶风格的形成

 

  品种这个词,云南茶很少涉及。不过,以乌龙茶为代表的闽台茶区,讲茶,必讲品种。

 

  凡农业,也必讲品种。

 

  市场上,多用临沧、易武、勐海三大茶区划分茶叶风格,并在此基础上谈山论寨。

 

  这种认知在品种面前宣告无效,因为,并不是地域决定茶叶风格,而是品种。

 

  基于历史,云南可分为两大茶区:勐库大叶种茶区、西双版纳茶区。

勐库大叶种茶区

 

  整个云南的茶树品种,除了西双版纳以外,几乎都属于勐库大叶种。

勐库大叶种

 

  也就是说,冰岛茶与保山茶,品种其实差异不大,不过由于勐库大叶种采用有性繁殖,所以每个地区都会生出自己的独特品种,比如冰岛最优的品种是冰岛黑大叶,这种品种在保山就没有。

 

  (如果把冰岛黑大叶移种出去就另当别论……)

当然,决定冰岛茶品质的还有环境,品种只能复制风格,不能复制环境。

 

  品种决定了勐库大叶种茶的香气、滋味、汤质有其趋同性,并且会在后期转化中更加明显。

 

  勐库种老茶,特征是清晰且高扬的木质香、陈香气息,汤水带有独特的骨感(框架感)。

低沸点香气随时间逸散后,高沸点香气会更加明显

 

  老生茶的底层香气比新茶更易于辨识

 

  西双版纳茶区易武

 

  西双版纳历史上长期处于傣族统领,直到雍正改土归流,澜沧江东岸的勐腊才进入清朝流官系统,这个政治变革导致澜沧江东岸的普洱茶产业有了飞速的发展。

 

  傣族的茶叶审美偏苦,这点可在缅甸茶区与傣族民俗考查中得知,与之相反,汉族嗜甜,嗜甜审美下驯化出来的茶叶,就偏甜。汉人进入西双版纳做普洱茶,品种驯化随之展开。

 

  驯化后,易武的核心品种称为「易武绿芽茶」。

以易武正山为核心点扩散,易武绿芽茶向心状呈现出「驯化—原始」的品种模型:越核心,易武绿芽茶特征就越多,越边境,原始特征就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