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人静清和:他把寂美的山林之气,注入一方茶席

发布时间:2019-08-02 15:22:17


一扇不起眼的门,推开才发现:

日常生活的庸碌平凡里,也存在着美好。

 

武夷山脚下,藏在居民院的一个茶修书院里,一堂茶席美学课正在进行。

 

不大的空间,摆着十张雅致的茶席。八九位女子,正在认真听课。

她们都生的好看。或青色古袍,或白色长衫,托腮凝神,好一副人淡如菊、心素如简的画面。

一位先生,操着孔子的家乡话,在讲解几幅古画:

“唐代的时候,茶席上不能插花。”

“明人饮茶,更注重空间的审美和趣味。静美规范的传统插花,已成为茶席不可获缺的点缀。”

 

这位先生,就是著名茶人静清和。

他正以一个工科生的思维和视角,教授学生,如何布置出一方有着山林之气的茶席。

 

1泰山脚下 中医世家

 

静为茶性, 清为茶韵,和为茶魂。

静清和,原名张茂林,1969年生人。

出生于山东泰安,中医世家。

十余年来,他游走山林,遍访茶农,一直坚持源头问茶。

“语言就是古化石,内涵深刻,要消失了,这世界就太黯淡无味,没趣了。”

静清和对外讲课,秉持一口纯正的泰安话。

他在意的是古汉语的内涵及传承。

 

“比如‘感冒’,老家方言就是‘不松缓’,说明身体发紧,受凉了,然后找个大夫‘扎裹’。‘扎裹’,扎指的是‘扎针’,‘裹’就是裹起来穿厚点。”

静清和聊起方言。

他说方言能让人产生共鸣,有亲切感。

在泰山脚下长大的静清和,生活在一个古意盎然的家里。

父亲是中医大夫,常年对着古方抓药。

小时候,《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是他日日要背的功课。

静清和,祖辈五代都事中医。

他年少时,就打定主意不吃这碗祖传的饭。

高中毕业,静清和考入天津大学给水排水专业。

1992年至2003年,静清和在山东济南市钢铁公司工作,负责工业污水处理工艺。

 

“从化学角度来看,茶的制作,就是一个脱水的过程。”

静清和眼中,喝茶最重要的是健康,首当其冲要保证水没有问题。

三年污水处理的工作经历,让他对水有一种很深的感情,他珍惜每一滴水。

与其他茶人不同,静清和能“看到”:

水是由3-6个水分子团组成的小分子团水;

水分子团之间,维持着一个只有10-12秒的平衡,它们不断更新、变化、分裂、聚合。

 

静清和对茶汤水质的评判,是依据分子团的大小:

水越甘甜濡滑,分子团越小;

大分子团水,即使经过现代物理化学处理,结构也几乎不能改变,不能被人体吸收。

 

“从某种意义上讲,被人体能吸收利用,用于生命活动的水,是一次性的。”静清和总结道。

 

2水为茶母 由水入茶


2003年,工作近十年。

静清和时年33岁,第一次真正地思考人生。

他不想过一眼看到头的生活。

三个月的内心搏斗,寝食难安。

他想到人生接下来的诸多可能。

2004年至2006年,静清和不顾家人反对,跳出国企,进入一家私营公司,负责污水工程的建设。

“前三年,每年有一半多的时间在外地出差。”

 

因缘际会,循来有因。

有水即有山,有山即有茶。

五百多个日日夜夜,静清和的足迹几乎踏遍了全国各地的茶山。

“烹茶,水之功居大。茶,至少要满足‘源、清、轻、甘、活、洌’六个基本条件。”

静清和由水入茶,而通过茶,他总结出泡茶择水的六个要素。

 

水之清,是指水的浊度低于3度。

水之轻,水中无悬浮颗粒,硬度低,离子浓度低,纯净度高。

水的活性,主要体现在水中的溶解氧量和二氧化碳的含量上。

……

静清和娓娓道来。

 

上课期间,正值谷雨。

静清和特别拿来一泡新制作的顾渚紫笋,泡给学生们喝。

眼前这杯茶,含有75%的水。

而整个制茶过程,是把茶叶中75%的水降到5%

 

3游走山林 遍访好茶

 

2007年,静清和再次离开这家私营公司。

他爱上了茶,知道自己要去哪里。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茶山逶迤,茶路孤独,但我深知……要做到知行合一,就必须风雨兼程,付出辛苦。”

 

—— 在去年五月出版的《茶路无尽》一书中,静清和这样写道。

五一期间,结束了“茶与茶席”课程的静清和,来到了桐木关。

美丽的桐木关,山谷幽芳,溪水潺潺,茶香四溢。

静清和自在、欣喜。

清晨推门、上山溯溪、茶山试茶,古亭品茶,夜晚焙茶

每个时刻,他都在拍摄、分享桐木关的美景。
他的镜头下,桐木关的山林,如逢知音,绽放着自己的清幽。

 

和、敬、清、寂。

看过静清和的照片、看过他的茶席、看过他的插花、再看他的茶书,无一不呈现着这样一种山林之气。

 

“茶与人,皆须有山野烟岚之气。这样的茶,才能养人。”52日,他在朋友圈这样说。

静清和善于在好的山林,找到好茶。

  

茶最终喝的是好生态,最好的水是当地的水。

选茶要选竹林里有青苔的茶园茶,竹林里的茶最清凉,而且还要是乱石上(上者生烂石)。

同样一片茶园,白毫比较多的,生长快,肯定施过化肥。

茶园里面如果没有杂草,茶不能要。

被虫子吃过的茶,更甜……

静清和,如同他的茶席作品,几面观,都让人惊叹。

 

“汲泉慢品静清和,一种清芬胜檀麝”。

一方茶席,承载了多少不言的记忆、体悟、美妙和智慧。

 

他的茶、他的书、他的课、他的席,都让我们明白,在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人人都可进行温柔试探。

 

人法茶,茶法器,器法水,水法花。

花法茶席,茶席法山林,山林法自然。

 

他行走在挚爱的山林中,畅快淋漓。

如此这般,已是他想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