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与品茗

发布时间:2019-08-02 15:09:35


 陆羽《茶经》之郭璞《尔雅注》云:“树小似栀子,冬生叶,可煮羹饮,今呼早取为茶,晚取为茗,或一曰荈,蜀人名之苦茶”。从文中看出茶与茗区别甚大,其中早与晚不是早晨与晚夕,亦非早春与晚秋,准确时间应为早春茶芽萌发之际。早取的应为冬生之叶,或一曰荈,蜀人名之苦茶。《魏王花木志》:“荼,叶似栀子,可煮为饮。其老叶谓之荈,嫩叶谓之茗”。因此古时茶与荈是指粗老茶叶,苦涩味重,故《茶经》称:“不甘而苦,荈也”。《本草·木部》:“茗,苦茶,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渴热,令人少睡。秋采之苦,主下气消食。注云:春采之。” 进一步阐述了茗为春采之芽,味甘苦。


    从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从太古时代生嚼茶叶至秦汉煮作羹饮,饮茶方式基本属于吃茶或喝茶较为妥当。《晏子春秋》记载:“晏子相景公,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晋书》也记载:“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晏子吃茶可能是以羹饮或茗粥形式,主要用茶调味或解禽肉、蛋类的毒素。那时的喝茶方式与功用决定了所采之茶基本以叶为主,偏于粗老。


    茗古通假萌,《说文解字》:“萌,草木芽也,从草明声”。“芽,萌也,从草牙声”。 清代学者顾炎武《日知录》里考证:“自秦人取蜀之后,始有茗饮之事”。尤其是唐代发明蒸青制茶法,茶青专采头春嫩芽,茶的品饮相对明确地进入了茗饮时代。当茶早春精采细择,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啜苦咽甘,美感顿生,称之品茗较为合适。茶爽添诗句,天清莹道心。可见品茗与喝茶还是有区别的。